金秋的四川省苍溪县,处处透着丰收的气息。在东青镇东升村,村民黄继超把自家土地流转到产业园区,闲暇时在园区务工,同时在自己家门前屋后种植了核桃、小水果等作物,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创业。他说:“搭上园区‘顺风车’后,我们种植的一些小水果销路更好,价格也卖得更高。”东升村依托产业园区和老百姓房前屋后的庭院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做法,在苍溪并非个例。改革开放40余年来,苍溪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苍溪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以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立并长期坚持“一村一品一产业、一户一业一庭园”产业扶贫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实施“大园区带小庭院”产业扶贫路子,实现了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脱贫产业发展布局。目前,苍溪累计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9个、户办产业小庭院5.48万户。
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说:“围绕‘一村一品建园区、一户一园助脱贫’,苍溪强力推进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大百亿产业’,以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10万个户办小庭院,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县域全覆盖。”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开,苍溪走上了农业结构改革的探索之路。当时,运山乡农民罗时光、莫怀林在住房周围开辟了小庭院,栽上了柑橘、雪梨等果树,收入大幅度提高。在他们的带动下,苍溪农民纷纷开辟自己的庭院,形成了“要致富,分开住,房前屋后栽果树,猪鸡鸭兔一大路,三年就当万元户”的可喜局面。由此,苍溪庭园经济建设拉开了大幕。
上世纪90年代,苍溪县立足庭园富民、产业立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庭园经济规范化发展。陵江镇玉女村村民王子军多年发展庭园经济,收入可观。他说:“玉女村的庭园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搞了,庭园经济发展对我们农民来说是可行可办的好事,因为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便于看管又好卖。”
到上世纪末,苍溪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依靠粮食种植转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套种。当时,19万农户中90%以上建起了1亩以上的经济园,粮经种植面积比达到5:5,经济作物产值达到1.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
大园区带小庭园,构建种养循环产业链;加工园联物流园,做强加工物流链;种植园联旅游园,拓展互动服务产业链……进入21世纪,苍溪农业产业完成了跨越式发展。李谦荣是歧坪镇红雨村的贫困户。2017年,他紧跟村里的发展步伐,养殖了黑羽鸡,还在2.5亩的核桃林下套种了丹参,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户均种植2亩。
作为秦巴山区国家重点扶贫县,苍溪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红心猕猴桃领军产业地位不动摇,稳步发展土鸡、牛羊等健康养殖,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做大、做优、做特“三个百亿产业”。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截至2018年底,苍溪县已退出175个贫困村、脱贫2.5万户、8.5万人,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3.9%降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