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程质量出问题不是普遍现象,但偶尔总会在个别地方星星点点出现,好像很难杜绝和根除。而每每此类事件发生,总让人愤怒到想要抛出一连串的质问:事关百姓生命安危和福祉的大事,为何有些地方却如此不负责任?到底是谁给的胆子,让有些人竟敢在扶贫工程上动手脚?本是民心工程、暖心项目,却为何变成了对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存在安全隐患的毁民工程、寒心项目?
最近某地又有村民反映,当地的异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存在多个质量问题。比如,扶贫房屋有倒塌,农民只得再建;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农民自己在网上买东西粘堵墙缝,等等。具体情况如何,尚待相关方面反馈及媒体报道。而扶贫工程质量问题本身却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思考。
要知道,刚刚在两个多月前,国务院扶贫办才发布一则通报。通报指出,吉林洮南市、河南渑池县、湖南桑植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突出问题,部分除险加固房屋存在土方外包层砖、土墙墙体下沉变形,通风不保温等问题,部分房屋存在墙漆脱落、墙体裂缝、地基下沉、漏水等问题,部分房屋存在墙体裂缝、吊顶垮塌、厕所排水不畅等问题。
扶贫工程出了问题,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原因。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思想认识的放松和懈怠。众所周知,中国工程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在国际上都是出了名的高水准高品质,不管是国内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港珠澳大桥以及一个个不断突破天际线、刷新新地标的摩天大楼,还是在国外承建的、饮誉世界的蒙内铁路、比雷埃夫斯港、中巴经济走廊、拉穆港、望加锡港、中白工业园、吉灵-河东线城铁、中马友谊大桥等一连串的工程项目,都充分证明了中国工程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可以说,中国工程已成为响当当的国际标杆,普通的工程建设对国人而言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因此,确保扶贫工程质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出了状况根子一定在思想上。
头脑里的思想认识问题,别人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甚至不仔细内省连自己都可能觉察不到的。但是,思想上的松懈、认识上的轻视又是能够清清楚楚被看见的。它将反映在地方政府责任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履行好主体责任,对项目实施管理是否严格上;它将反映在行业监管部门是否把好了技术指导和组织验收关,决定着最终工程施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工程质量是否低下上;而最终它将反映在扶贫工程本身是否出问题上。
应该说,扶贫工程质量问题从总量而言并不多,但其危害却不容忽视。首先,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信心。事关百姓福祉的扶贫工程出问题,贫困群众期待落空,产生心理落差,必定会认为扶贫工作没做好。其次,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实效,极易引发公众顺理成章的关联,认为质量问题背后潜藏着腐败等不正之风,进而对一地政治生态产生怀疑。第三,伤害了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热心和公益心。这类事件所具有的放大效应,会容易让老百姓认为扶贫工程普遍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更多的扶贫工程质量问题只是暂时没被发现罢了,某种程度上也会凉了各界人士的心。你看,一颗小小的老鼠屎,不仅仅是毁了某一地某一项具体的工程,更主要的是会在更大范围“毁”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挫伤了党心、民心及社会各界的热心。
因此,绝不能小瞧扶贫工程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精准扶贫攻坚战是极其重要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扶贫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这些都要求参与扶贫工程的任何一方,在思想上要始终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尤其是相关的党政领导干部,要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有更高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思想上高度重视了,许多紧随其后潜在的隐患就能够被规避掉、被排查掉,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就不会倒塌,最终的扶贫工程质量问题就不会发生;思想上高度重视了,问题出现后就会第一时间调查处理,不推诿、不遮掩、不护短,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零容忍”,就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当前,各类扶贫工程施工建设项目面广、量大,施工队伍庞大,施工环境复杂,不少地方扶贫工程建设施工进入高峰期、控制关键期和验收集中期,容易忙中出错、急中出错,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越到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筑牢思想上的那根弦,越要严格加强扶贫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各项扶贫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使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项目真正惠及贫困群众,让扶贫工程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