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广元9月22日讯(杜林娟 高志农 文/图)占地近20平方米,树根粗17厘米,树龄25岁,年结果200余斤……苍溪县桥溪乡尖山村三组,一株栽植于1993年的红心猕猴桃,至今仍硕果累累,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红心猕猴桃王”。
![]() |
桥溪“红心猕猴桃王” |
9月21日,在桥溪乡党委书记沈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尖山村二组,见到了这棵大树的“风采”。
据估算,该树树根处粗约17厘米左右,树高1.5米,藤蔓覆盖近20平米;肥厚的叶片遮天蔽日,套着酱色果袋的猕猴桃布满枝条,摘去套袋,青中带黄的猕猴桃赫然眼前,用刀切开,横截面呈放射状,红色条纹形似太阳,光芒四射,美艳夺目。
“这株猕猴桃是93年栽的!”树主人、65岁的村民李秀德介绍说。当时,他家新修房子,在房后挖土筑墙,挖了一丈多深,里面丢了很多稻草、杂草。后来就回填了。
![]() |
李秀德与“猕猴桃王” |
见到回填的地方成了空地,李秀德的爱人张兴珍就要了一株猕猴桃苗,栽在那里。“当时才30多岁,平时到山下帮别人干点零活。见到别人家有猕猴桃,就要了一棵回家。”63岁的张兴珍介绍说。两年后,猕猴桃开始结果,“都是那种长毛的野生猕猴桃,只是个头大些。”
直到98年,张兴珍在运山镇打工,要了四枝红心猕猴桃枝条,回家请人帮忙嫁接在这株猕猴桃上。“只成活了两个枝条,还被风吹断了一枝。”
见到藤蔓疯长,在地上铺了一大片,李秀德就用木头搭了个架子。到2001年,红心猕猴桃开始挂果。
“当时没技术,也没管理。到了10月份,村里有在外面打工的人回家,见到了就要买,没想到竟然摘了80多斤,卖了200多元!比卖一头肥猪的钱都多!”
200多元,在当时那可是个大数目,对山里的李秀德一家来说,更是雪中送炭,“孩子上学的钱有了,过年钱也有了!”
![]() |
在乡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李秀德栽起了1.5米高的水泥柱子,拉上铁丝,搭起了全乡唯一的一个标准猕猴桃架。他又学会了疏花、疏果……
2002年,这树猕猴桃结果近300斤,卖了近1000元!
“我们又不打药,又不使用膨大素,连肥料都不用。就是把扯的草丢在那里,慢慢就成腐殖土了。每年就是开花的时候要疏花,结果子了要疏果,留上1000个左右的果子就行了。”
至今,这树猕猴桃仍然枝繁叶茂,每年结果都在200斤以上。“当然,现在价高了,卖的钱也多了,一年就有3000多元吧。”
果子好卖了,价也高了,可李秀德又有了新的“烦恼”:要买的人太多!“同村的人要买来品尝,不能不卖!县上要买果子去检测、参展,不能不卖!人家经销商两年前就给钱预订了!也不能不给吧……”
![]() |
光芒四射美艳夺目的红心猕猴桃 |
“去年,省、市农业专家检测,这棵树的果子后熟完成时含糖量高达19%以上!”沈斌介绍,苍溪县20年以上树龄的红心猕猴桃寥寥无几。1978年,全国猕猴桃资源普查时在苍溪县北部山区中发现了大量野生猕猴桃。1980年10月,苍溪猕猴桃资源普查工作开始展开,苍溪也成为全国首批猕猴桃驯化栽培试点县。1986年,苍溪县技术人员在猕猴桃品比试验中,发现了3株红肉猕猴桃,自此开启了苍溪红心猕猴桃的培育史。
目前,生态红心猕猴桃产业已成为苍溪县群众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之一,桥溪乡也成为中国红心猕猴桃高端果种植基地,种植红心猕猴桃近8000亩,初挂果、挂果4000余亩,预计今年可产鲜果2000余吨,产值40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