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广元苍溪举行,22个有脱贫重任的省区市代表,共同探讨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产业扶贫经验和模式。
产业扶贫,重在特色。距离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最后期限仅剩一年多时间。作为本次“国字号”会议的主办地,国家级贫困县苍溪,如何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从而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呢?
上午,代表们实地观摩了苍溪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天新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园、青龙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这些地方有哪些产业扶贫特色亮点、机制举措值得借鉴?
点位一:苍溪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
第一站,代表们饶有兴趣的参观了苍溪县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在这里大家了解到,中心是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扶贫产品加工营销服务综合体,集产品加工、品牌展示、营销和贫困户务工就业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中心入驻企业27家,年加工营销农产品与扶贫产品15.8万吨。
当地引进四川华朴、成都兴食尚、广元果王等重点龙头企业,推动红心猕猴桃、雪梨、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开发果汁、果酒、酵素等精深加工产品36种,带动农户农产品销售和务工就业增收。这里一大特色是引进浙江等地劳动密集型带贫企业15家,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工园和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苍溪投资21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红心猕猴桃品牌展示中心,这是苍溪红心猕猴桃形象塑造、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为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品牌保护和打造“中国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何畅通销路,助推扶贫产品卖得快、卖得好?当地还建立全国首个扶贫产品加工营销中心,搭建扶贫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开展扶贫产品产品认定、产品组织、产品销售、产品监管“四大服务”,帮助全县54个扶贫产品获得“四川扶贫”公益商标使用授权。
此外,当地还专门建立贫困户务工就业服务中心,为全县27万转移输出农民工和3100个返乡创业农民提供“一窗式”办理、“一站式”服务。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1238人次,举办就业扶贫招聘会7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就地就近吸纳贫困户劳动力1.32万人。
点位二:天新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园
第二站,代表们来到了天新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园,园区覆盖2个乡镇9个村,总面积10570亩,其中贫困户545户1907人,2018年园内贫困户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10800元。
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是这里留给代表们最深的印象,具体做法是通过产业统筹、品牌统创、农资统供、产品统销、技术统服,园区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建设“一村一品”示范园,带动259个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设增收脱贫自强园。“三园”覆盖区域内94.5%的贫困人口,带动园区内9个村和周边5个村共628户贫困户。
组织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自力更生,按照每户有一个增收自强园、有一名技术明白人、有一条机耕作业道、有一个抗旱微水池的“四有”标准,建“自强农场”发展产业致富。这一做法让代表们纷纷点赞,政府通过实施政策资金、订单保单、干部帮联、技术培训“四个到户”,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县通过“自强农场”模式,带动1.56万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通过采取“四保四分红”的特色做法,极大拓展了贫困户的渠道增收。代表们说,产业园创新保土地租金、保贫困户就业、保果品订单收购、保生产发展风险和生产管理承包超产分红、订单收购返利分红、果品存储增值分红、集体资产收益分红的“四保四分红”联农带贫机制,很有借鉴意义。通过这一机制,带动产业园内贫困户依靠发展产业、就近务工就业和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人均实现收入9030元,其中分红收入530元。
点位三:青龙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为保障猕猴桃大面积发展所需技术服务,产业园还建起了“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在这儿强化技术进村到田服务,集成应用现代装备,引进培育实用人才,为4个乡镇、21个村,2.82万亩红心猕猴桃产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支撑。
为解决溃疡病防治的难题,当地与北京大学、中科院、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合作,建院士专家站和产业技术联盟,开展联合攻关。通过溃疡病病菌筛查、基因测序,选育红心猕猴桃抗溃疡病品种3个,创新生产管理、避雨设施栽培等生产技术,建成抗溃疡病试验基地1500亩。
如何做好服务?代表们实地了解到,中心通过组建植保专合社,实施统一防控标准、统一防控时间、统一经费筹措、统一组织防控“四个统一”,实现“统防统治”全域覆盖,产业园良种覆盖率达100%。产业园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面积2.4万亩,占总面积的85%。农产品质量追溯率达80%以上。
此外,为补齐农村人才匮乏短板,他们还引进北京大学首席科学家邓兴旺、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贾燕涛等6名科研院校专家,引进培育红心猕猴桃产业领军人125名,致富带头人876名,实施“一户一技术明白人”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