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水市农业农村局、乡政府因为扶贫项目审核把关不严,导致项目通过虚报骗取扶贫资金140.89万元;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的一些贫困村打造了一片千亩玫瑰园,并建起了28座小木屋,却因没有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最终不得不拆除……
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一季度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其中扶贫审计抽查了7个未摘帽贫困县,在审计中,多多少少发现了一些扶贫资金监管上的问题。从公布的问题来看,总体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扶贫资金监管上存在漏洞,审核不严把关不严,或导致虚领冒领,或导致实际使用与实际支出不相符合,或导致损失浪费。这些种种问题,充分说明,扶贫资金监管决不能“打马虎眼”。
扶贫项目也好,扶贫资金也罢,都是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为贫困县、贫困村采取的一对一扶贫举措,不仅投入了真金白银,而且建立了一系列保障体系,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干部,都必须把责任扛起来,用强烈的担当狠抓落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现实中,总有一些地方或部门,把责任担当停留在文件上,把监督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导致扶贫资金因监管“打马虎眼”而损失浪费,该用的钱没有用到刀刃上,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有的还沦为“唐僧肉”。
扶贫资金是专项资金,只能用在扶贫领域。扶贫资金的使用关系广大贫困地区能否顺利脱贫,同时也关系广大贫困群众能否如期脱贫。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扶贫资金的重要性,决定了扶贫资金监管的严格程度,必须从严从实、滴水不漏。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部位,一旦跑冒滴漏就会造成流失浪费的风险。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进入收官收尾阶段,越是如此越是要加强监管,决不能因为资金使用问题影响整体脱贫进度,决不能因为资金监管问题影响贫困群众脱贫。
严格的监督管理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岗位职责负责,对贫困群众负责,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既要注重结果导向,更要注重过程管理,推动扶贫资金的使用符合法律法规,让扶贫资金使用的效果群众满意。要强化监督问责,健全责任分工体系,既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性工作循环,又形成统筹协调、齐心协力的良性工作局面,防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举一反三、立即整改,对问题突出的要严肃追责问责,用铁腕执纪的强硬举措实现处理一起、警示一批的效果。
各地各部门要以审计公布的现实问题为镜鉴,全面排查、认真梳理,从源头上找准病根,从过程中发展问题,从结果上评估效益,确保扶贫资金实打实用到实处见到实效。(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