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附近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梨树,今年的效益如何?”近日,在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省委组织部派驻第一书记黄本波跟往常一样,来到贫困户潘洪全家中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苍溪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创新推行“164”党建扶贫模式,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以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赋能增效,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提速。2019年底,苍溪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强堡垒 打造脱贫攻坚引擎
“合村并组,班子更优了,实力更强了,有党组织带领我们老百姓搞生产,有保障,致富的门路也更多了。”原太峰村老支书聊起近几年党建引领脱贫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时感慨万千。
陵江镇红旗桥村是有名的“红旗”村,全村的猕猴桃、瓜蒌、莲藕、柑橘等产业发展良好,群众收入逐年攀新高,而紧邻的太峰村却是贫困村。老乡们空有发展热情,却苦寻无门,群众增收难脱贫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县坚持“对症下药”,认真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积极优化村党组织设置,让红旗桥村与太峰村合建党支部,通过强带弱,引领太峰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和庭院经济,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余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该县坚持把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为强力引擎,结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面优化完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通过构建‘党委+产业党支部+庭院党小组’的组织体系,让组织优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整合资金推进‘清凉怡夏’项目,打造康养农居、休闲田园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区,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白鹤乡党委书记王勇介绍。
近年来,苍溪县以实施骨干集结、组织优化、引才聚智等“六大行动”,采取内选外引、上挂下派等方式从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复转军人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头羊”,建强脱贫攻坚一线“攻坚队”,切实推动组织资源、组织力量向基层一线聚集。同时,紧贴脱贫攻坚所需专业,推行“公招引才”“挂职寻才”“订单聘才”“乡情聚才”方式,引进硕博及本科人才1056人,柔性引进院士、博士38人,推进了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改造升级,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智力支撑。
抓产业 夯实富民强村基础
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苍溪县坚持因地制宜兴产业,围绕“三大百亿产业”,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中药材种植、健康养殖等扶贫产业,精心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区、示范带,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党员聚在产业,群众富在产业。
“我们园区现在梨树管理得怎么样,预计收益如何?”
“我们栽的2000多棵梨树,中间套种有台湾黄花菜60亩,梨树加上黄花,今年预计总收入将有80多万元。”眼下正是苍溪脆冠梨、黄金梨成熟上市的时节,近日,东青镇组织委员梁栋前往园区业主李勇家中,询问今年水果销售情况。
该县坚持以“党委班子成员联系现代农业园区、驻村干部联挂村集体产业园、村党组织书记联系户办产业园”模式,既有效破解了群众种养的技术需求,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项目选择、园区产品的销售等问题,也成为该县构建农业特色产业管理长效机制,推进责任落实、管理到位的具体表现。
同时,该县深入实施优秀返乡农民工“五项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精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灵通、人脉丰富等优势,带头发展中药材、猕猴桃等特色产业3万余亩,领办创办专合社、家庭农场、党员致富俱乐部等新型经营主体457家,带动2万余户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李君、杨敏等先进典型。
“2019年岫云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就已经突破25000元,辐射带动周边村落18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表示。在李君的带领下,岫云村创新推行“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扶贫模式,与2882户农户签订养猪协议,并联系各大企业累计帮助当地群众销售“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等农产品3000余万元,让岫云村从一个“落后村”蜕变成全省首批“四好村”,并成功创建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我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下一步,我一定要把它做成品牌,让更多的乡亲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共同致富。”雍河乡桃园天麻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敏,始终坚守着一名党员的责任使命,不仅一人致富,还带领家乡的人民走上中药材种植的脱贫奔康之路。
苍溪县全域实施“头雁领航”带富计划、党员“三带工程”,鼓励支持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农民专合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带头创业致富。大力培育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带动群众增收,一大批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
此外,该县还创新“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建有村集体经济产业园692个,培育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11个,10万元以上的194个村,1万元以上的509个村,贫困村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52.6元。
重治理 共育农村时代新风
“看你手术后身体恢复得还不错,要好好养着,生产你先不要急,组织不会落下你的。”“七一”前夕,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宁到龙山镇大牟村慰问离职村党支书谢喜光,给他带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鼓励他保持乐观,坚定信心,安心养好身体,日子会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三同”“党员志愿服务”“讲党课”“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阳光问廉’”等活动,在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全县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解难题、促落实“十进”活动,4500余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扶1.5万余次,规划发展雪梨、猕猴桃等10余万亩。
“我们通过‘一会六员’对全村民事纠纷、公益事业等方面进行调解和管理,把相关制度编入村规民约,为更好推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元坝镇将军村生态庭园文化促进协会会长陈也先向记者介绍,不断完善的依法自治体系为该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层治理基础。
“社区每季度定期公开党务、村务、低保评定、财务收支等,群众关心的事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龙王镇龙王社区参加会议的老党员张大民高兴地竖起大拇指,为社区公开透明的工作做法点赞叫好,“干部给我们一个明白,我们才相信干部的清白!”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县锁定基层治理目标任务,以党建引领推进村民自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与此同时,探索推行贫困户“有责任脱贫奔康”考核,破解好政策养懒人难题,常态开展“脱贫示范户”“库区文明户”“致富能手”等各类文明评选,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有力激发群众自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推动贫困户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切实加快推进脱贫摘帽进程。(韩静 记者 常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