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惊蛰过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已至关键阶段,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冲刺时期,我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计发展扶贫产业,让贫困户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如今,“拉面经济”成为全省亮丽名片,一碗“精准脱贫面”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结合“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乡村旅游扶贫扩面提质,惠及贫困群众5.34万人;村集体经济“破零”,村级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带贫益贫能力不断提升……
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我省紧抓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突出“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加快发展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拉面“拉”出脱贫路
“我今年打算再找几个人和我一起去西藏,最好能找上个拉面馆里的面匠,把生意再扩大一些。”3月11日,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峡口村,村民马有尔古拜乐呵呵地说着今年的盘算。
马有尔古拜原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趁着“拉面经济”的东风,他前往西藏掘到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拉面不仅给了他希望,也给了村里像他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峡口村地处大通县脑山地区,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全村共有342户1508人,人均耕地面积0.067公顷,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省总工会驻峡口村扶贫工作队深入村户、尤其是贫困户家中,帮村民想办法、出主意,动员村民走出去创业。“之前,海东市的拉面经济搞得非常好,有很多拉面店在招跑堂,后来这些跑堂学了手艺,又自己开店,村民和驻村工作队都认为拉面是个好产业,能帮着村子发展产业,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峡口村第一书记李博说道。
如今,拉面产业已经成为村子的支柱创业,村民收入的70%来自拉面餐饮业或者拉面相关产业链。据李博了解,如果是夫妇一起在拉面店里打工,一个月起码能有6500元的收入。“拉面经济”蒸蒸日上的景象,带动了峡口村不少村民外出务工。
“以前没有手艺,出去打工也只能卖苦力气,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自从村里搞起了拉面经济,我也想着学门手艺,现在自己开了店,光开店一年就有8万元的收入。”马有尔古拜说道。
贫困户要增加收入,不能仅凭着苦力气,更要想办法。在省总工会的帮扶下,峡口村开展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工作,通过加大实用技能技术培训力度,组织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马有尔古拜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参加了以拉面为主烹饪技能培训的贫困户技能培训班。学了手艺之后,他又和村里人一起去了西藏。精明能干的马有尔古拜在经过对当地市场的一番考察后,他没有开拉面店,而是选择开了一家烧烤店,避免同质化竞争。经过了两年的经营后,马有尔古拜又看准市场,准备扩大经营,想邀请村里的拉面匠同去西藏,在餐品里加入拉面,招徕更多的顾客。
小小的一碗拉面里有着大大的潜力,这碗拉面将给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绿色兴农助脱贫
3月11日下午4时,当记者走进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鄂博沟村的金悦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时,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长霞正忙着把生产线上的鸡蛋整齐码进蛋托里。“我每天来合作社工作2个小时,每个月就有900元的工资。这让我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收入,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两不误。”马长霞说道。
合作社从建立开始就优先雇佣村里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此打工。据鄂博沟村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经理马福良介绍,这个合作社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桦林乡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厂子里购置了全自动蛋鸡饲养设备和全自动有机肥加工设备,但依然雇佣了村里没办法走出去务工的贫困户,给他们提供就业帮扶。除此之外,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3个村贫困户还能分红,2018年、2019年,合作社给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3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分红24.9万元。
目前,合作社饲养蛋鸡4万只,日产蛋2吨,产品主要销往西宁市区及大通等周边,在同类市场销售中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合作社的利润按照4:6的比例分红,40%作为养鸡场发展资金,60%作为村集体经济分红,将村集体经济分红用于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基础设施建设等,让村集体经济真正惠及贫困群众。鸡舍里孵出的一枚枚“金蛋蛋”成了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3个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马福良表示,合作社严把鸡苗进舍和饲料质量关,注重疫病防治,确保蛋鸡生产稳定高效,创新发展理念,对接市场需求,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营销渠道,保持蛋鸡养殖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充实3个村的集体经济。同时,因为蛋鸡养殖数量较大,粪便不好处理,还积极探索有机肥加工销售新途径,走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夯实集体经济产业基础。通过聚力产业发展,有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走深走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脱贫步伐,巩固脱贫成果。
在省总工会的帮助下,大通金悦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由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3个村共同投入资金、共同经营管理、共同分配收益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至今共投入1368.75万元,现有鸡舍3座、有机肥加工车间1座,是一家集现代化、规模化为一体的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改“漫灌”为“滴灌”,变“输血”为“造血”,省总工会指导帮助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3个定点扶贫村继续扩大养鸡场规模,增加有机肥加工产业,不断推动定点扶贫村更加有效实现长期持续稳定脱贫和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金蛋蛋”让贫困村发展致富信心更足,道路更广。
吃旅游饭 摘贫困帽
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本炕村坐落在扎倒公路路边,日月山脚下,草原风光秀丽,夏天旅游旺季来往游客众多,是旅游住宿的绝佳选择。
“本炕村索南措农家院,让您宾至如归的心灵驿站!”3月11日,记者来到本炕村,第一书记梁瑞发送了一个微信链接,一打开便能看到这一行字。
“还记得沈生福吗?两年前你来的时候采访过他,现在他们家的家庭宾馆和农家乐都开起来了,去年挣了不少钱呢!这个微信链接就是我们帮他做的宣传。”梁瑞说道。
再次踏进沈生福家,干净锃亮的铁门上挂着自己农家院标牌,牌子上清晰地写着住宿、特色美食等字样,原来的草棚已经变成屋舍,八间客房干净敞亮,地上铺着红色地毯和瓷砖,客厅门口挂着“食品经营许可证”。
“我是村里第一个拿到许可证的人,去年夏天来我们家住宿的游客多得很,因为我媳妇之前参加了厨师技能培训,本地菜做得地道,颇受游客欢迎。最好的时候一次接待了20位客人,住宿带吃饭一天赚了2000多元!”一见到记者,沈生福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农家乐,与两年前的腼腆少语比起来,他的自信与开朗让记者刮目相看。
省财政厅派驻本炕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积极发挥地理优势,鼓励大伙儿发展乡村旅游业,把旅游与精准扶贫、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为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更是从技能培训到客房宣传单统一发放,再到完善开办农家乐所需的相关手续,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帮助。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村开办农家乐户均增收实现约4000元,同比增长25%。
产业发展一直是本炕村脱贫致富的关键。除了背靠日月山发展旅游,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养殖,调动贫困户养殖积极性。同时,村里继续发展藏香猪特色养殖,现存栏藏香猪240头,带动贫困户就业。
“农家乐只是家里收入的一部分,2017年我通过村里的专业养殖社看到了牦牛养殖广阔的市场,2018年初,跟媳妇商量,利用‘530’贷款和自家存款购买了40头牦牛,这两年慢慢发展,如今我家的牦牛养殖已经增长到60头,每年都有1—2万元利润,加上夏天农家乐收益和补胎的进项,一年也有6万元收入,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沈生福说道。沈生福一家五口,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向来勤快的两口子不但让五口人的家庭越过越好,还为孩子们上大学存下积蓄。
“造血式”的旅游扶贫令这片曾经贫穷艰苦的山区变成了美丽富裕的生态宜居乡村。村民吃上“旅游饭”,迈上小康路。
惠民政策入户来
“这种进村入户的政策宣讲好,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的致富政策,我今年种植的山药可以直接从扶贫政策上获益。”甘沟脑村村民段玉栋说。3月6日下午,在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甘沟脑村,驻村工作队正在进行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宣讲,村两委班子和35名村民到场学习,工作队为村民们逐一讲解政策内容。
考虑到群众居住分散、扶贫政策不熟悉的村情,甘沟脑村成立一号文件宣讲组,由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组成宣讲组成员,深入全村每户人家开展一号文件精神宣讲活动。
“英才,最近课上得咋样了?”一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保英才的家,驻村“第一书记”陈永杰就熟稔地问道。
坐在保英才家的客厅,工作队开始熟练地向保英才一家解释起来,“你看这一条,农村人才创业创新,就和你们家密切相关……”
保英才的故事,要从7年前讲起。7年前,保英才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病倒,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父亲的身体却每况愈下。2018年,父亲病逝,母亲和年迈的爷爷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留下体弱多病的奶奶照顾保英才和妹妹。2019年夏天,保英才中考失利,驻村工作队积极帮他联系,让他有了一次免费去上海学习的机会。9月,保英才踏上了去往上海的火车。谈起上海的学习生活,保英才腼腆地说,一切都很好,这半年来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毕业后我想留在上海,做一名优秀的西餐厨师,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扶贫,更要扶志。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守望相助。一直以来,“第一书记”陈永杰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这家人描绘着未来美好的生活,鼓励着保英才一天天成长。
“你看文件里说的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条,就是让咱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住着越来越舒心。”工作队一条一条地解释着文件。“环境确实越来越好了,你看咱们村的路,以前疙疙瘩瘩的,现在很平整,还修了休闲亭、文化长廊,配备了健身器材……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保英才的奶奶听后感慨地说道。
从山上的村庄到山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楼房,工作组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访,将政策带到每一户家中。
村党支部书记俞永才说:“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带动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能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