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关注由省扶贫开发局和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决胜凉山·一线报告”新闻行动。今天这一站,摄制组来到了凉山州普格县红莫依达乡,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超过50%,近年来当地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下面记者就带你去看看他们的产业发展“秘籍”。
从布拖县往西南方向出发,三小时后,我们决胜凉山·一线报告摄制组抵达普格县红莫依达乡,这个高山彝族乡的四个村都是贫困村。
记者 林飞鸿:这里是普格县红莫依达乡的红莫依达水库,海拔有2950米,昨天晚上,黄乡长和村民们在水库里撒下了渔网,我们马上就要收网捞鱼了。在这个水库里,自2018年以来,先后投放了5个品种2万多斤的高山冷水鱼的鱼苗。
在捞鱼过程中,黄乡长嘱咐我不要来帮忙拉网,因为水里的鱼块头大,没经验的人很容易被扯下水。经过近2个小时的捕捞,我们带着近200斤收获回到岸边,早已有买家等在了这里。
普格县瓦吉瓦渔业养殖合作社管理员 杨福勇:按老价格15块钱一斤,我们这都是15块钱一斤,就是300,扫微信嘛。
普格县瓦吉瓦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员 杨福勇:我们捕鱼之前就会发朋友圈,朋友们都知道了,我们这捞鱼了,然后他们就跟着就上来了,(那销量如何呢)销量还可以,我们基本上每次在朋友圈上发了之后,就基本上把鱼订完了。
普格县红莫依达乡乡长 黄顺军:可能今年这一年应该创收20万以上,我们全乡有600多户农户,除掉养殖人员一点工资,15万左右光是纯利润就达到这么多。 我们乡距离西昌很近(56公里),(销售)也有这个优势。
黄乡长告诉我,红莫依达乡以前贫困的根源就在于缺乏产业,四个村2000多人,在2018年以前,有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乡里瞄准了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在2017年成立了覆盖全乡的专业合作社,并整合扶贫政策和每村40至50万的产业扶持基金,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们增收。
离开水库,我们跟随黄乡长来到了米洛俄补村,这里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产业空心村。
普格县红莫依达乡乡长 黄顺军:(记者:这以前是干什么的?)老百姓他基本上搬走了,这些山基本上都荒废了,没人耕种,然后最后我们就整合过来,(今年)元月份翻耕土地,种植是5月份下地的,大概总共有接近500亩。
眼下,这片土地里正在种植的是武侠小说里经常会出现的“续断”,这是一种对治疗跌打和骨伤愈合有着极佳疗效的药材。而合作社也早已为它们找好了销路,成都的一家制药公司将统一收购这里的所有中药材。
普格县红莫依达乡乡长 黄顺军:像这种下来我们预计一亩300公斤,像今年这种长势下来可能有350、360公斤。一亩收入大概4000来块钱。每一户可以分个5000以上是没问题的。
记者 林飞鸿:这里是漫山遍野的续断,而在红莫依达乡的另外三个贫困村,有高山绵羊和黑山羊养殖、错季蔬菜种植、蜜蜂养殖,一村一品,齐头并进的发展产业。
通过在特色产业上的持续发力,红莫依达乡的贫穷也正在变成过去,截至2018年底,全乡的贫困户仅剩148人,而到今年底,其中的139人也将脱贫。
普格县红莫依达乡红莫依达村村民 阿里尔子:你看我这羊有很多,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我这几年赚了点钱后,还给家里添置了很多新家具,沙发啊衣柜啊都是新的。
普格县红莫依达乡红莫依达村村民 吉色子哈:我们村之前做产业、挣钱都不行,人均挣一到两千都很困难,现在国家有产业扶贫金给我们,让我们养羊养鱼,还有合作社帮忙,今年挣个六七千没得问题。
在红莫依达乡采访,我看到整个乡在集中力量脱贫致富,通过合作社的带领,每个贫困村都有效利用起了他们的资源,找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